目前,我國新的區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即:西部提速、東北攻堅、東部保持、東西互動、拉動中部。統籌區域發展,建立和健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今后要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在西部地區投資的比重;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稅收政策,使區域發展差距得到有效的抑制。
一、我國新的區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在金融危機的陰影揮之不去的形勢下,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一大積極變化是區域經濟格局趨于協調。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珠三角的主體廣東省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創下20年內的最低水平,僅為5.6%。而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呈現加快發展的態勢。今年一季度內蒙古地區GDP增速達15%,安徽省增長 11.6%,四川省增長10.8%,湖北省增長為10%。城市間的發展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趨勢,2008年經濟增速最快的10座中國城市中,有8個城市來自內蒙古、遼寧和吉林。
另據統計,一季度,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7個百分點,高于東部、中部地區8.1和6.6個百分點。其中,3月份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9%,比1-2月增速高6.9個百分點,廣西、四川、內蒙古同比分別增長19.8%、 19.2%、19.0%,分居全國第2至4位。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西部地區仍快于東部和中部地區, 西部地區增長12.7%,分別比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快6個和7.2個百分點。
從投資看,今年一季度,西部地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5042億元,同比增長46.2%,高于全國加總平均水平18.1個百分點,分別高于東部、中部地區26.4和11.9個百分點。 1-4月累計,西部和中部地區投資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46%和35.3%,快于東部地區23.9和23.9個百分點。
從城鄉消費品市場看,一至四月累計,農村市場零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16.9%,高出城市2.8個百分點,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的貢獻率由29.4% 上升到35.9%,提高6.5個百分點。農村市場發展快于城市,并呈加速增長趨勢,這是多年來少有的現象,也是擴內需、促消費企盼的效果。
從區域市場看,中、西部地區零售額同比增長18.6%和18.2%,分別高于東部地區2.9和2.5個百分點。我國東部地區已進入產業升級階段,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呈現出加快發展的強勁動力,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擴大了消費規模。此外,由于中、西部地區對出口需求的依賴小于東部地區,商品市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也相對小于東部地區。從2008年東、中、西部區域消費品市場發展變化看,與上年相比,零售額增速分別為21.4%、23.1% 和22.3%,同比提高4.3、4.9和4.3個百分點。從各區域市場份額看,東部地區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6%下降到58.3%,中、西部分別由上年的24.3%和17.1%提升到24.5%和17.2%,分別提高0.2和0.1個百分點。
從進出口數據看,一季度,西部地區實現進出口總額173.79億美元,同比下降20.8%,降幅比全國加總平均水平低4.1個百分點。其中,進口71.27億美元,同比下降26.6%;出口102.52億美元,同比下降16.2%。其中3月,西部地區實現進出口總額66.56億美元,同比下降 16.3% ,單月進出口貿易增速連續4個月出現負增長。主要原因是受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低位運行影響,部分原材料產品出口型企業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
從以上這些數據可看出,在目前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的區域增長點正在由南向北,由東向西轉變,區域經濟格局正在重構。在4萬億元投資的強力拉動下,繼珠三角和長三角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正在發力,率先回暖的跡象明顯。遼寧省的大連、沈陽,吉林省的長春和湖北省的武漢等城市,如果未來3年仍然保持GDP在15%左右的增速,將在區域結構重構中成為未來的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梢源_定,這種區域結構的變化將有力地改變區域經濟的不平衡,對于抵御金融危機的影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9.8%的年均增長速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也隨之產生,主要表現為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發展不協調的矛盾日漸突出,并呈逐步擴大之勢,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不僅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成為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挑戰。
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長期持續擴大所造成的現實和潛在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面對區域差距日益擴大的現實,國家實施了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一系列重大的區域經濟政策,以協調區域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新的區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即:西部提速、東北攻堅、東部保持、東西互動、拉動中部。統籌區域發展,建立和健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中國區域經濟的重構有其必然性。一是金融危機導致外需的急劇萎縮,使得以出口為主的東部沿海省份經濟受到打擊;二是4萬億元投資計劃以基建項目和工業項目為主,東部沿海地區基建項目基本完善,此次大項目投資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東北區域。反映到GDP和投資增速度上,一季度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就成為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長期以來,政府和有關部門通過再分配不斷改善區域經濟不平衡,但幾十年的資金投入并未突破區域發展瓶頸的桎梏,東部、中西和東北等經濟發展依然處于條塊分割的狀態,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和傳導機制還未形成。由于地區發展差別較大,使得各區域之間出現鴻溝和落差,導致人流、物流統一的大市場框架難以形成,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難以全面施行和落實。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正在深刻影響中國區域經濟格局,這給區域發展戰略調整帶來契機。當外需持續回落時,決策者紛紛將目光轉向內陸省份。
從發展趨勢看,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如何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成為保證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綜合各方面因素判斷,在今后較長的時期內,中國經濟仍將持續快速增長,宏觀面決定了區域發展差距將會繼續存在,難以從根本上消除。但國家實施的多種區域協調發展政策將會逐漸產生積極效應,并將會有效縮小或減緩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主要依據是:
1、緩解區域差距進一步擴大的政策環境已基本形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已成為全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今后,國家將會更加關注并實施更多的扶持政策,不斷增強落后地區的發展能力,為中、西部提供更多的區域間分工和合作機遇, 從而使中、西部具有一定的后發優勢,這些都將有效遏制發展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區域經濟圈內的整合,及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將帶動巨大的投資與就業機會,如“泛珠三角”內的港珠澳大橋,投資超過700億;長三角滬杭高鐵, 投資額將近300億;連接京津唐與長三角的京滬高鐵,投資更超過2000億元。而隨著東南沿海產業加速向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具有一定制造業基礎的地區轉移,中西部區域經濟也將日益成型。
此外,為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地方政府也紛紛向周邊省份伸手,整合區位、資源、市場等組合優勢,努力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增長點。
2、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仍將會對區域差距形成直接影響。發展起點越是低下,對后續發展的制約作用就越強,而且對一定發展過程中的絕對差距拉大具有重要影響。區域資源與能源分布不均,資源配置不合理仍然是區域發展的制約因素。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基礎、體制文化等差異將繼續存在甚至進一步強化。同時, 促進中、西部快速增長的某些周期性、政策性因素和結構性問題,如資源約束的緩解、國債資金投入的減少和產業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步等,也有可能對中、西部地區下一步的發展產生一些不利影響。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區域發展差距的形成是地理位置、要素稟賦、經濟結構、政策制度和歷史文化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一個客觀的、歷史的演變過程, 縮小區域差距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區域差距的擴大或縮小也取決于這些因素的變化。必須認識到縮小或減緩差距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 需要我們做出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在今后較長的時期內,中國經濟仍將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宏觀面決定了區域發展差距將會繼續存在,難以從根本上消除。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積極推動區域間協調發展,區域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苗頭將會得到有效的抑制,在短期內將會控制在一定區間范圍內,逐步縮小的可能性較大。為此,需要從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扶持力度。從目前國家現有的經濟實力和財力考慮,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中央政府要發揮積極的主導作用。要建立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的的公共財政體系,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增強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縮小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在享有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
2、逐步提高在西部地區投資的比重。國家應逐步提高在西部地區投資的比重,在能夠調控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中更多地向西部地區傾斜,在項目安排和資金分配上也要向西部地區傾斜。采取適當的政策鼓勵外資和內資到西部地區發展“瓶頸”產業、電力建設、交通通訊設施及礦產資源開發,增強西部地區的造血機能和對內外資的吸引力。
3、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稅收政策。 新的稅收政策應有利于促進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消除當前形式上不公平、效果上更不公平的稅收政策對區域經濟差距的逆向調節。稅收政策應配合產業政策向交通運輸、郵電通訊、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傾斜,提供所得稅減免的優惠。由于這些行業正是西部地區比較薄弱的產業或具有資源優勢的產業,實施面向產業的稅收傾斜實際上是對西部地區的區域傾斜,有利于西部地區的發展,能夠起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作用。 |